学校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

刘家和

  刘家和,男,1928年12月20日生,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起任教授。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名;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

  刘家和教授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研究皆关乎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大问题。例如,关于斯巴达的“黑劳士”制度、印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书·梓材》中的“人历”“人宥”等问题的研究,是探讨古代世界的社会阶层问题的;关于《诗·大雅·公刘》所反映的史事、楚邦的发生和发展、三朝制、宗法制等的考证,是讨论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和特点的;至于他集中讨论的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及其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王权神化、“轴心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中国古典史学形成的过程、以及古代世界的人类精神觉醒等等,本身就是重大的学术课题。上述这些是20世纪50至90年代初的成果。最近十几年来发表的论文,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的史学、经学等学术思想领域,是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从精神层面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比较研究的力作,特别是关于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中国的通史传统与西方普世史传统的比较、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和发展、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战国时期的性恶说、《左传》中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春秋公羊学所表现的史学的悖论和历史的悖论等项研究,集中反映了他的研究兴趣和理论深度,也是在世界背景上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高水平成果。总之,所有这些工作,是他立志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中去研究,为写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历史,写出有中国史在内,并给中国史以应有地位的世界史的重要步骤。刘家和教授发表的论文皆以选题精准、考证精当、分析精细、思考精深而著称。他的许多学术观点,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及其辩证关系的观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刘家和教授通过比较研究来深入探讨中外(主要是中西)古代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其学术方法以宏观的史学理论探讨与微观的经史文献考证的结合与互济为基本特色。他认为:在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之间,历史研究方法中文字之学与哲学思考之间、内在理解与客观分析之间、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之间,比较研究视野中历史的同与异之间、一与多之间、可公度与不可公度之间,有着某种结构和张力关系,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发展都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历史研究还要求史家必须秉持对历史的敬意,这敬意内含着尊敬和肃敬两个方面,其间也有着结构和张力关系,只有把握好这种关系,史家的人格才能建立起来,历史研究才能进步。这是他半个多世纪学术研究和思考的理论总结,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在历史研究中的生动体现,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 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1月);论文《宗法辨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12月);与王敦书教授共同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1995年12月);与廖学盛研究员共同主编的《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12月);个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12月);2006年9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TOP